从NBA传奇张伯伦比赛录像中,我们能学到哪些现代篮球已失传的技艺?

简介: 最近在整理硬盘时,偶然翻出一段1967年费城76人对阵波士顿凯尔特人的比赛录像。画质虽然模糊,但那个身穿13号球衣、在禁区翻江倒海的身影

最近在整理硬盘时,偶然翻出一段1967年费城76人对阵波士顿凯尔特人的比赛录像。画质虽然模糊,但那个身穿13号球衣、在禁区翻江倒海的身影——威尔特·张伯伦,依然让人震撼。作为NBA历史上最具统治力的中锋之一,他的比赛录像简直就是一部活体篮球教科书。

被遗忘的背身艺术

现代篮球强调三分和空间,但张伯伦的背身单打堪称美学典范。录像中他接球后总能用后背感知防守者位置,左右肩的虚晃幅度大到让对手像木桩一样定住。最绝的是他的“半转身后仰跳投”,明明2米16的身高已经碾压对手,却偏要用技术戏耍防守者——这招连乔丹都承认偷师过他。

禁区统治力的极致

当看到张伯伦单手抓下篮板后直接长传快攻的画面,你会理解为什么他能在1968年场均送出8.6次助攻。现在的球迷总讨论约基奇的传球多神奇,殊不知张伯伦早在五十年前就玩转了中锋策应。更可怕的是他的防守覆盖面积,录像里他连续三次封盖比尔·拉塞尔的上篮,落地时连膝盖都不带弯的。

“看张伯伦打球就像看霸王龙在幼儿园抢糖果。”——前队友比利·坎宁安这样形容

超越时代的体能怪物

比赛最后五分钟,当其他球员都拖着腿跑时,张伯伦还能全场冲刺封盖。有场加时赛录像显示他打满53分钟,最后时刻居然上演了抓帽(当时规则不允许)。现代球员总抱怨背靠背比赛太累,要知道张伯伦那个赛季打了82场常规赛+19场季后赛,场均上场时间——48.5分钟。

或许这些发黄的录像带最大的价值,是提醒我们篮球不该只有数据分析和魔球理论。下次当你争论“约基奇和恩比德谁更强”时,不妨找段张伯伦的录像看看——那种原始而纯粹的统治力,会让所有现代篮球的“进化论”显得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