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赛需求的足球技术能力测试方法创新设计与实证检验
基于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从比赛需求角度出发,依据体育测量与评价设计原则和程序,针对具备良好技术能力的U17和U20男子非守门员球员,设计一种综合足球技术能力测试(comprehensive football skill test,CFST),并验证其信度和效度,初步制定评分标准。
1研究设计
1.1 测试设计原则
在设计足球技术能力测试方法时,遵循体育测量与评价中的科学性原则、标准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鉴别 性原则(杨遒军 等,1990;袁尽州 等,2011):1)科学性原则。测试必须符合测量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客观性要求。在可靠性方面,尽量降低测量误差,多次测试结果相对稳定、差异较小、一致性良好;在有效性方面,测试应能够有效考查比赛实战所需要的足球技术,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在客观性方面,要充分考虑影响测试结果客观性的因素,比如受试者对测试的熟练程度和主观态度,测试内容、方法、要求、流程是否标准规范等(魏登云 等,2002)。2)标准性原则。测试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需坚持规范性原则。测试器材尺寸、材质和使用方法等应符合规格要求;测试布局需要标准化,合理利用场地已有固定标志线;测试方法和程序需要规范化,测试细则清晰明确,测试流程合理高效。3)可行性原则。设计测试时要充分考虑受试者年龄、性别和能力等特点,在保证测试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尽可能简化测试方法;同时,需要考虑测试场地和环境,例如实验室/场地、日间/夜间、晴朗/风雨等。另外,需尽量降低测试成本,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4)鉴别性原则。当测试难度适中时,对球员技术能力的鉴别力最高。由于足球技术能力测试在经过长时间、多次练习后,难度会有所降低,为保持测试具有适中的难度,在设计时应选用中等偏高难度的技术能力测试手段。另外,需要合理设置测试要求和评分标准,尽量避免在测试中出现“取巧”行为。
1.2 测试设计程序
根据体育测量与评价理论(刘星亮 等,2006;谭平平,1995;萧志奇 等,1990),在设计测试时需要遵循相关程序和步骤(图1)。
图1测试设计流程图
Figure 1Flow Chart of Test Design
1.2.1 确定测试目的
本研究的测试目的为评价受试者在时间压力和短时疲劳下,综合运用多种足球技术的能力,同时包含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身体运动能力。
1.2.2 选择测试指标
运动技术的测量可分为技术容量、技术全面性和技术效果,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方式进行测 量(刘星亮 等,2006)。根据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等定性分析方法和对足球比赛中技术运用频次和方式的定量分析,确定技术能力指标包括运球、短传球、长传球和射门,认知能力指标包括观察和决策,身体运动能力指标包括冲刺跑和速度耐力。
1.2.3 确定测试形式
测试形式的分类众多(陈骏良 等,1991;麦克吉 等,1993;萧志奇 等,1990)。根据测试目的,确定采用客观定量评价、多项测试综合、考查专项技术能力的测试形式。另外,测试结果和成绩采用计时结合计分,取综合成绩的形式。
1.2.4 设计测试方法
根据测试设计原则、测试目的、测试对象、测试指标和测试形式,结合足球比赛中技术运用特点和现行测试存在的问题,设计一项综合技术能力测试,最终确定冲刺跑、运球变向、传接球、直线运球和墙式配合射门5个子测试项目:1)冲刺跑。主要考查短距离(15 m)加速冲刺和减速制动能力。为确保受试者全力冲刺通过计时点,设置3 m的缓冲距离进行减速制动,模拟比赛中加速冲刺后立刻减速制动的情景。2)运球变向。主要考查运控球技术能力。为使测试更加贴近于比赛实战,采用双排不等距运球绕杆的形式,包括纵向前进和横向摆脱,增加运球距离和角度变化,使受试者在运球过程中需进行一定的观察。另外,使用与人体宽度相近的充气人墙(宽度约为0.5~0.6 m)模拟防守球员,也可用3~4个常规标志杆(底座直径约为0.2 m)紧靠在一起作为代替。3)传接球。主要考查短传球、接球和长传球技术能力。传接球测试区域布置在中场中路场区,采用木制反弹板考查短传球和接球技术,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同时,采用随机灯光指示考查认知能力(观察、决策),模拟比赛中“接球前观察→快速决策→接球→传球”的多元组合技术运用。另外,在反弹板后放置围挡(或备用球),以减少传球失误导致的较大时间误差,同时给予适当的时间惩罚。此外,考查长传球技术运用时,要求在运动状态下进行长传,长传起始区域同样布置在中场中路场区,目标区域布置在罚球区两侧边路,以模拟长传转移比赛情景。4)直线运球。主要考查快速运球前进能力。为避免受试者在第一次触球时使用力更大,导致出现追球而不是运球的情况,在分段计时终点后3 m处放置充气人墙以模拟防守队员。受试者快速直线运球后需迅速运球变向,并在运球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球的控制。5)墙式配合射门。主要考查墙式配合、接球射门能力。采用固定角度向倾斜反弹板传球的形式模拟墙式配合,以接空中球后射门的形式考查接球射门能力;按照两侧高中间低的原则划分射门得分区域;模拟比赛中“墙式配合→接球→射门”的多元组合技术运用。
以测试目的为依据,按照测试流程设计要求(詹姆斯·R. 莫罗 等,2020;杨遒军 等,1990),确定各子测试项目顺序:1)进行时间短、负荷小的冲刺跑项目,避免冲刺速度受到其他项目造成的身体疲劳的影响。2)进行失误较少的运球变向项目,帮助受试者适应测试、提高球感,增强完成测试的信心,同时积累一定的身体疲劳。3)进行传接球项目,考查在身体疲劳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决策,完成短传球、接球和长传球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4)进行直线运球项目,模拟中路快速运球向前推进,同时衔接传接球项目和墙式配合射门项目。5)进行墙式配合射门项目,模拟在比赛最后阶段、存在身体疲劳积累情况下,稳定、合理运用传球、接球和射门技术的能力。另外,在完成射门后迅速跑过终点既能作为结束测试的手段,又能模拟完成射门后迅速回防的比赛情景。
1.2.5 预备试验
在正式测试前,选取与测试对象年龄、性别和运动水平类似的小样本(n=8),按照预备试验细则,在标准化条件下进行预备试验,主要任务为:1)检验并优化测试形式、场区布局等;2)熟悉测试设备和仪器的操作,检查工作人员的配合情况;3)熟悉测试流程,预估测试耗时,确定正式测试的次数(2~3次为宜,取最佳测试成绩);4)发现测试设计的问题,初步检验测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鉴别性。
1.2.6 编写测试细则
预备试验结束后,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对测试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确定测试方法后编写测试细则。测试细则是所有人员需要共同遵循的测试准则,主要内容包括:测试名称与测试目的,受试者年龄与性别,测试的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测试场地、仪器设备、纸笔和桌椅等用品,测试方法、布局和要求,测试的实施流程,测试结果记录与评价(刘星亮 等,2006;谭平平,1995;詹姆斯·R. 莫罗 等,2020)。由于测试并非为编制者专用,测试细则需准确、具体,从而使测试的实施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此方便测试方法的应用和推广。
1.3 测试场区布局、路线与要求
1.3.1 测试场区布局
根据上述测试设计原则,经过完整的设计程序,设计了CFST场区布局(图2)。测试布局需使用十一人制足球场的半场,以球门线中间处的球门为基准,利用场地固有标志线,相邻器材之间的距离尽量设置为整数,以便于布置测试场区。
图2CFST场区布局
Figure 2Layout of CFST
1.3.2 测试路线
CFST具有规范、标准的测试路线,受试者需按照规定路线完成测试( 图3)。
图3CFST测试路线示意图
Figure 3Testing Route of CFST
注:实曲线代表运球;实直线代表传球或射门;虚直线代表无球跑动。
具体测试路线:1)在起点处拍按开关后开始测试并计时,立刻进行冲刺跑(15 m),穿过计时点1。2)到规定位置拿球(1#),依次绕过所有白色充气人墙(0.6 m×1.0 m),穿过计时点2。3)运球进入由4个标志杆(0.2 m×1.5 m)围成的短传区域(中心点距离各顶点均为3 m),4个传球反弹板(1.2 m×0.6 m)后均放置围挡(3.0 m×0.6 m),通过观察指示灯(顺序随机)向亮灯反弹板传球,接到反弹球后继续按照灯光指示传球,共传球4次。4)接到第4次反弹球后,向长传目标区域进行第1次长传。随后到规定位置取备用球(2#)进行第2次长传,2次长传球结束后,无球跑穿过计时点3。5)穿过计时点3的同时取备用球(3#),进行直线运球(10 m),穿过计时点4。6)运球到达黄色充气人墙(0.50 m×1.85 m)之前变向,然后向倾斜反弹板(与地面夹角为70°)传球,完成墙式配合。7)接空中反弹球后,迅速完成射门。8)射门结束后,立刻转身冲刺跑过终点,结束测试。
1.3.3 测试要求
1)不允许用手或手臂触球,必须按规定路线测试,否则该次测试结束,成绩无效。2)运球变向测试中,必须从充气人墙外侧绕过,可触碰充气人墙,但不能遗漏。若未从外侧绕过或遗漏人墙,需按正确路线重新运球,否则该次测试结束,成绩无效。3)短传球测试中,必须在短传区域内传球,接球区域不限。若未在短传区域内传球,必须回到区域内再次向同一反弹板传球。若传球未击中反弹板,需运球返回区域内再次向同一反弹板传球,直至击中。4)长传球测试中,要求球在传出时为滚动状态,且不能超出4个反弹板围成的区域(12 m×12 m),否则该次长传球无效。左右两侧目标区域各完成长传球1次,先后顺序不限,左右脚不限。若2次均传向同一区域,则只计算第1次长传球得分,第2次长传球得分无效。长传球第一落点在内侧区域(5 m×4 m)得10分,在外侧区域(10 m×8 m)得5分,目标区域外不得分。5)墙式配合测试中,传球时球不能越过传球线,否则需要回到传球线外再次传球;若反弹球未绕过人墙,必须回到传球线外再次传球,直到反弹球绕过人墙;若传球未击中反弹板,必须回到传球线外再次传球,直至击中。6)接空中球射门时,无触球次数和射门距离限制,射进黄色人墙和球门柱之间区域得10分,射入2个黄色人墙之间区域得5分,射中球门立柱、横梁或防守人墙弹回场内可自行选择是否补射(计分方式相同),未射入球门得0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足球综合技术能力测试。测试对象为我国U17和U20年龄段共155名男子非守门员足球运动员( 表1)。所有受试者均同意自愿参加测试。
表1测试对象基本信息Table 1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Test Subjects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
以足球、技术能力测试、信度、效度、football、soccer、skill、test、validity和reliability等为检索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EBSCO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对足球技术能力测试、信效度检验等方面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同时,查阅足球项目、体育测量与评价等相关书籍,为设计足球技术能力测试方法提供依据。
2.2.2 测试
1)测试日期为2022年2月12—19日,测试地点为广西贺州足球小镇人造草足球场。
2)测试器材:使用足球技术能力测试量化评价系统(FSTS-V211,中国)对各测试子项目分别进行电子计时,同时控制传球反弹板(FPB-120-80,中国)的随机灯光指示,避免人为因素干扰;使用仿人体宽度的充气人墙(TK-CQR-07X5,中国)模拟防守球员( 图4)。
图4CFST主要测试器材
Figure 4Main Test Equipment of CFST
注:a.足球技术测试量化评价系统;b.传球反弹板;c.充气人墙。
3)测试安排:测试进行2轮(间隔7天),每轮测试2次。为降低无关变量的影响,各球队两轮测试均安排在相同时间段,受试者在测试前30 min到达场地,统一进行热身活动;热身结束后,由测试工作人员统一讲解测试方法、要求及流程;讲解后进行10 min适应练习,熟悉测试路线和器材。适应练习结束后,各队球员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约10~12人(根据球队人数有所不同);若队伍人数为奇数,则第1组比第2组多1人。每组所有人完成第1次测试后,按相同顺序进行第2次测试,2次测试间隔时间约10~15 min(能确保第1次测试引起的身体疲劳基本消除)。测试开始后,球员按照分组和规定顺序依次进行测试,同组其他球员在备测区等待。测试工作人员负责重新摆放备用球,观察并记录球员是否存在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2.2.3 问卷调查
在第1轮测试开始前发放在线问卷,调查球员的年龄、运动员技术等级和训练年限等基本信息;在第2轮测试结束后再次发放在线问卷,调查球员和教练员对测试的感受和评价等问题。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如 表2所示。
表2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Table 2The Distribution and Recovery of Questionnaires
2.2.4 数理统计
使用配对样本 t检验分析相同测试对象在两次测试间的成绩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对于连续变量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 r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重测相 关性,ICC计算选用双向随机模型检验绝对一致性(Denegar et al.,1993);对于离散变量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检验重测相关性。r和ICC采用的评价标准为:无相关(<0.20)、弱相关(0.20~0.39)、中相关(0.40~0.59)、强相关(0.60~0.79)、非常强相关(≥0.80)(Evans,1996)。
由于测试结果即使存在高度相关性也可能存在无法接受的测量误差(杨贤罡 等,2011)。采用测量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 of measurement,SEM)和Bland-Altman法(Bland et al.,1986)对测试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报告一致限(levels of agreement,LOA),计算公式如下。
(1)
(2)
式中, 为2次测量结果的差值, SD为2次测量结果差值的标准差(de Vet et al.,2011)。
另外,采用无量纲的SEM%和一致限比(ratio limits of agreement,RLOA)比较不同测试子项目的 一致性(Nevill et al.,1997)。最终,根据分析结果是否处于可接受误差范围来评价重测结果的一致性。SEM和LOA越接近0,RLOA越接近1,重测一致性越高。需要说明的是,若测量一致性系数在可接受范围内,即使表示重测相关性的r和ICC系数相对较小也可以认为测试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Denegar et al.,1993)。
测试结果均用 M± SD表示,量纲单位均为s。使用EXCEL 2016和SPSS 22.0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设为0.05。
3结果与分析
3.1 测试信度分析
3.1.1 学习效应
体育测量中的学习效应是指球员在进行新任务的前5~10次测试中,由于不断熟悉测试导致运动表现快速提高的 现象(Lee et al.,1994)。学习效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各测试子项目的4次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CFST测试结果描述性分析Table 3Deive Analysis of CFST Test Results
为更加直观地反映4次测试结果的变化情况,以第1次测试结果为基准值,计算其余3次测试结果的相对变化率(图5)。由于长传球和射门技术能力本身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且长传得分和射门得分为离散型变量,导致测试结果波动较大,因此不对其进行分析。
图54次测试结果相对变化率
Figure 5Relative Change Percent of Four Tests Results
冲刺跑项目的4次测试结果变化较小且无特定变化趋势。运球变向项目4次测试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但相邻2次测试时间变化小(≤1%),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因此可以认为冲刺跑和运球变向测试项目基本不存在学习效应。传接球测试( P<0.01)、直线运球测试( P<0.05)和测试总时间( P<0.01)在前2次测试中存在显著差异,后3次测试时间均较为接近。因此,可以认为传接球、直线运球和测试总时间经过1次正式测试后不再存在学习效应。墙式配合射门项目由于受传球力度、接球质量和射门距离等多种因素影响,4次测试时间变化较大,相邻2次测试时间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P<0.01),但第1次与第3次之间,以及第2次与第4次之间的测试时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相邻2次测试时间相差较大的原因首先是存在一定学习效应;更主要的原因是即使测试前反复提醒,部分球员在每轮第1次测试后,仍忘记立刻冲刺跑过终点,导致测试时间延长至少1~2 s,而在第2次测试时基本不会出现以上情况。
综上所述,CFST在前2次测试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效应,在经过1次正式测试后,整体上不再存在学习效应,能够稳定可靠地考查受试者技术能力水平。
3.1.2 重测相关性
为检验各测试子项目的日内重测相关性和日间重测相关性,计算同一轮2次测试成绩以及每轮测试最好成绩间的 r和ICC( 表4)。
表4CFST测试重测相关性分析结果Table 4Results of Test-Retest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FST
注:角标1代表第1轮测试;角标2代表第2轮测试;角标1,2代表第1轮和第2轮测试,下同;a代表皮尔逊相关检验;b代表斯皮尔曼相关检验;* P<0.05,代表重测结果之间显著相关;** P<0.01,代表重测结果之间非常显著相关。
整体上,冲刺跑项目的 r和ICC最高(0.72~0.84),呈强到非常强相关;运球变向项目(0.43~0.75)和直线运球项目(0.64~0.73)相近,呈中到强相关;传接球项目(0.56~0.65)和墙式配合射门项目(0.52~0.68)相近,呈中到强相关;测试总时间(0.55~0.71)受各测试子项目的综合影响,呈中到强相关。
各测试子项目日内重测的 r和ICC均大于日间重测,说明CFST具有更好的日内重测相关性。主要原因是测试表现会受受试者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以及临场发挥等因素影响,两次测试间隔的时间越长,球员的整体状态差异更大。参与人数较多的选拔性测试通常会在同一天内完成所有技术测试,对测试的日内重测相关性要求更高,CFST的重测相关性特点与之相符。
长传得分(满分20分)的均值范围为4.75~6.15分,整体得分偏低;射门得分(满分10分)的均值范围为5.08~6.89分,整体得分适中。射门得分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长传得分仅在第2轮测试中存在弱相关( r=0.29,ICC=0.25),并且随机误差较大、一致性较 低(表5)。实际上,长传得分和射门得分存在较大随机误差、较低相关性和一致性符合足球比赛特征,即使最高水平的球员,在比赛中受多种因素(自身、对手、比赛情景等)影响,也会具有不同的长传和射门表现(Ali et al.,2007)。另外,为使测试更加符合比赛情景,球员必须在运动状态下完成长传和射门,并非原地静止踢球,导致测试难度增大,信度降低。
表5CFST测试重测一致性分析结果Table 5Results of Test-Retest Consistency Analysis of CFST
综上所述,CFST各测试子项目具有中等及以上程度的重测相关性,日内重测相关性高于日间重测相关性,长传得分和射门得分不存在相关性。
3.1.3 重测一致性
为检验各测试子项目的重测一致性,计算同一轮2次测试成绩以及每轮测试最好成绩间的SEM、SEM%、LOA和RLOA。由于长传得分和射门得分存在0 值,无法计算全部结果的自然对数值,因此只计算其SEM和SEM%(表5)。
除长传得分和射门得分外,各测试项目的SEM%均在1.69~9.40之间,具有良好的重测一致性;RLOA显示系统误差变化范围为0.1%~8.8%,随机误差变化范围为5%~27%;日内重测结果和日间重测结果的一致性基本相近。
在各测试子项目中,冲刺跑项目的重测一致性相对最高,SEM%<2,系统误差<1%,随机误差约为5%,完全处于可接受误差范围内。运球变向、传接球、直线运球项目的SEM%均≤6,系统误差≤5%,随机误差≤17%,由于这3项测试会不同程度地考查球员的观察和决策能力,可认为测量误差在接受范围内。墙式配合射门项目的SEM%约为9,2次日内重测结果和1次日间重测结果的系统误差分别为8.8%、4.4%和2.1%,随机误差均在27%左右,考虑到该项目的测试结果受多种因素(身体疲劳、传球方向、传球角度和接球质量等)影响,可认为测量误差处于接受范围内。测试总时间的SEM%约为3.5,系统误差≤4%,随机误差为10%,结合测试难度和足球项目特点,可以认为其测量误差处于接受范围内。综上所述,CFST各测试子项目均具备良好的重测一致性,日内重测一致性与日间重测一致性基本相同。
3.2 测试效度分析
3.2.1 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测量内容或指标与 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李树梅,2007)。
1)足球有球技术一般可以分为接球、传球、运球和射门等基本技术(年维泗 等,1990;王向东 等,2006;李静,2008)。CFST能综合考查运球、短传、长传、接球和射门技术,基本涵盖了比赛常用有球技术,可以认为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2)由于各测试子项目考查的足球技术类型不同,通过分析测试结果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可以验证是否存在考查相似技术的项目。对各测试子项目的4次测试结果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发现,冲刺跑和墙式配合射门项目在4次测试中与其他项目均不存在相关性;运球变向项目仅在第1、4次测试中分别与传接球和直线运球项目具有低相关性( r≈0.29)。因此,可以认为各测试子项目之间相互独立,进一步说明CFST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3)对参测队伍教练员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2人(20%)认为CFST测试内容十分全面,8人(80%)认为比较全面,进一步证明CFST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综上所述,CFST涵盖足球比赛中常用的有球技术,各测试子项目相互独立,测试内容的全面性受到普遍认可,具备良好的内容效度。
3.2.2 结构效度
结构效度是指利用推理和统计结果来判断测试符合理论假设的程度。有研究提出,技术能力水平越高,在不影响传球、射门准确性和运控球质量的情况下,完成测试 的速度越快(Ali et al.,2007)。因此,本研究假设运动等级越高、训练年限越长的球员在测试中的整体表现越好;部分球员虽尚未取得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但整体能力已基本达到二级水平,其测试表现应与二级运动员不存在显著差异;U17球员应已具备扎实的足球技术能力,与U20球员在测试中的整体表现应不存在显著差异。
为排除学习效应的影响,取各测试子项目最佳成绩进行对比;由于长传和射门得分为离散变量,且需要有持续稳定的表现,取4次测试成绩的均值进行对比(表6)。
表6CFST测试结果Table 6Testing Results of CFST
注:* P<0.05,代表与二级、无等级球员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代表与二级、无等级球员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5,代表与≤3年训练年限球员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代表与≤3年训练年限球员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对于不同运动等级的球员,除对足球技术能力要求不高的冲刺跑和直线运球项目外,一级球员在其他测试子项目上的表现均优于二级和无等级球员。其中,三者在运球变向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5),在传接球项目和测试总时间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P<0.01)。在墙式射门项目中,测试时间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一级球员射门得分均值更高。另外,二级球员与无等级球员的整体测试表现相近,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主要原因为大部分无等级球员虽然尚未取得登记证书,但已具备二级运动员的水平。
对于不同训练年限的球员,训练年限越长,技术能力测试的整体表现越好,但在冲刺跑、直线运球和射门得分中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具有4年及以上训练年限的球员,在运球变向、墙式配合射门和测试总时间中,与≤3年训练年限的球员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P<0.01);具有6年及以上训练年限的球员,在传接球项目和长传得分中,与≤3年训练年限的球员相比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P<0.01)。U17球员与U20球员在各测试子项目中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通过分析参测队伍教练员问卷结果发现,7人(70%)认为CFST能够有效反映球员技术水平,2人(20%)认为十分有效,1人(10%)认为不能有效反映技术能力水平。该教练员认为足球技术能力测试缺少防守对抗,不认可使用测试作为评价足球技术的手段。不可否认,足球技术最终要在复杂的比赛实战情景下进行合理运用,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足球技术能力测试仍然能够作为评价足球技术的有效手段,主要原因包括:1)技术能力测试虽不能完全复现比赛情景,但通过合理编排测试内容和形式,仍能反映球员的足球技术水平。2)相比于主观评价方式,足球技术能力测试更加客观、公平,耗费时间更短、效率更高,人力成本更低,更加适用于人数众多的选拔和考试。3)足球技术能力测试的量化数据有助于检查阶段性训练效果、分析个人技术能力优缺点,为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CFST具有良好结构效度,球员运动等级越高、训练年限越长,测试整体表现越好,能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球员的技术能力水平。
3.3 测试评分标准制定
为了方便在训练实践中使用CFST,以各测试子项目最佳成绩为依据,使用累进积分法(袁尽洲 等,2011)初步制定评分标准 (表7~表12)。本研究未分配CFST各测试子项目分值权重,各测试子项目最高分均为100分,最低分均为0分。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进行权重赋值,权重赋值后的各测试子项目的时间得分相加满分应为100分,否则长传得分(满分20分)和射门得分(满分10分)的分数设置不再适用。另外,使用该评分标准时,需考虑拟测对象的年龄、性别和能力水平,若与本研究测试对象相差较大,应谨慎使用。
表7冲刺跑评分标准Table 7Grading Criterion of Sprinting
表8运球变向评分标准Table 8Grading Criterion of Swerving Dribbling
表9传接球评分标准Table 9Grading Criterion of Passing and Receiving
表10直线运球评分标准Table 10Grading Criterion of Straight Dribbling
表11墙式配合射门评分标准Table 11Grading Criterion of Wall Passing and Shooting
表12总时间评分标准Table 12Grading Criterion of Total Time
4结论与建议
1)CFST具有中到强相关的重测相关性和良好的重测一致性,能较准确反映受试者技术能力水平。
2)CFST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测试内容全面,符合比赛需求,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水平球员。
未来研究在设计足球技术能力测试时,需要充分考虑科学性、标准性、可行性和鉴别性等设计原则,注意学习效应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科学制定评价方式和标准。建议在我国足球单招考试和不同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的测试认定中采用CFST或类似形式的测试方法,以更好地进行球员选拔和评定。
想关注《中国体育科技》内容首发公众号
转载来源:体育总局科研所书刊部
原文制作:高天艾
原文校对:马 婧
原文监制:张 雷
学会编辑:徐璠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