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问津!36岁CBA名将被迫退役,被北京首钢耽误黄金年华
2022年,34岁的常林与首钢合同到期后一度无球可打。 山西队因内线葛昭宝受伤,以年薪仅30万的老将底薪签下他。 在杨学增的跑轰体系下,常林迅速成为战术核心。
2022-2023赛季,他不仅场均贡献11.3分8.4篮板3.6助攻,更在对阵吉林的比赛中砍下13分13篮板10助攻的三双数据,成为当赛季首位拿到三双的国内球员。
常林将这段经历称为“追梦之旅”。 他多次表示,山西队的开放式进攻允许他发挥策应和投射特长,这与他在首钢的角色截然不同:“我想成为首钢的追梦格林,但雅尼斯的体系没有我的位置。 ”然而,这一高光时刻来得太晚——当他打出巅峰表现时,年龄已逼近36岁,体能和伤病问题开始显现。
2024年季后赛成为常林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他场均仅得4分,投篮命中率跌至38%。
尽管他试图南下试训江苏、同曦等队,但最终只有宁波富邦愿意提供一年合同。
在宁波队,常林的角色从核心轮换变为更衣室领袖。
赛季结束后,宁波队未与他续约,而其他球队对一名36岁老将已毫无兴趣。 常林的退役,并非因为能力耗尽,而是CBA普遍存在的“35岁门槛”所致——球队更愿意将名额留给年轻球员,即便老将仍有即战力。
常林的遭遇并非个例。 CBA长期存在战术体系单一化与球员特点标准化的矛盾。
这种矛盾使得许多技术特点鲜明的球员不得不压抑自身天赋,迎合团队需求。
常林在孟铎的访谈中直言:“如果早点离开首钢,我的职业生涯会完全不同。 ”但现实是,CBA的球员流动机制并不完善——当一名球员被标签化为“体系不适配”时,往往需要付出数年黄金生涯为代价才能挣脱。
常林在山西队的最后一个完整赛季,场均仍能贡献7.7分4.2篮板2.6助攻。 这一数据超过联盟多数内线替补,但他依然因“年龄过大”被放弃。 与此同时,CBA外援主导的战术环境进一步压缩了老将空间。 2025年半决赛中,山西队外乔治-凯尔三世低效单打,本土球员沦为工具人,正是这种生态的极端体现。
常林的职业生涯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中国篮球的人才使用逻辑——重体系轻个性、重年轻潜轻即战力、重外援核心轻本土多功能球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