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华退出港超搞青训,香港足球又该如何重生?
效力南华时期的凯日曼
2014年,南华由从事石油勘探生意的张广勇接手,这位刚上任便提出要将球队“阳光化、国际化、使命化”的“油王”却在管理方式上引起极大争议,球队成绩也在不断流失优秀球员后每况愈下,连续三个赛季“四大皆空”。每年投入2000万却一无所获,本已意兴阑珊的张广勇与南华会方并未就下赛季的投入方案达成一致,决定离任。南华在未能找到合适的继任者的情况下,便做出了如文中开头提到的决定——申请降级。
南华昵称是“少林寺”,除了因为球队位于加路连山道以外,更因为球队走出了无数的球星,但如今,球坛贴上“南华出品”的球员越来越少。南华体育会每年给足球部的拨款大约在600万,再加上林大辉等人都表态乐意赞助球队,哪怕在没有“足主”的情况下,组建一支港超中游实力的球队也问题不大。
最终体育会选择了推倒重建,相信也是希望通过未来几年的休整,让南华恢复往日的荣光。上一次东方申请降级,培养出了黄梓浩、谢朗轩、许嘉乐等如今的港超年轻一代,这次南华申请降级,不知能否带来一些惊喜呢?
南华曾代表香港足球与无数欧洲强队过招
南华选择重生,但香港足球呢?
南华退出的背后,反映着一个香港足球存在已久的问题-名存实亡的升降制度。从港超成立后开始算起,每年基本维持“升1降1”的规则,但2015年甲组冠军天旭放弃升级;2016年港超梦想骏其退出、R&F富力和标准灏天“空降参赛”;2017年又传出甲组冠亚军晨曦、黄大仙放弃升级、南华退出,几乎没有一次可以执行“升1降1”……
在港超成立这三年期间,以往港甲时期每年几乎都有球队退出、参赛队数不稳定,球队迎来投资人便可以“空降”参赛,离开投资人便主动申请降级的乱象并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善。
中银人寿冠名赞助港超联赛
由于香港只有一个级别的职业足球联赛,造成低级别联赛和港超之间投入差距巨大,港甲200-300万一年便可以轻松玩转,而在港超,保级都至少需要700万。这样一来,除了港会这样多年的会员制业余球队,其余甲组球队在没有得到投资的情况下便很难做出升级的决定,而港超中下游球队一旦失去了部分投资,也很难继续在顶级联赛立足。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很多内地球迷都会提议让香港球队组队参加中超、中甲联赛。不过这种想法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实现的可能性极为渺茫。从香港角度说,参加内地联赛的球员势必只有区区数十名,且在参赛后,香港本地联赛的生存空间势必会被进一步压缩,那么除了这几十个球员以外,其他球员便只剩下失业这一条路;而从内地角度说,现在连中丙的入场卷都要抢破头,凭什么要接受一支外来球队“空降”到更高级别联赛参赛呢?因此,在香港球队参加足协杯的消息传了多年都没成真、港澳台球员被视作外援的今天,“自救”才应该是香港联赛的出路。
如何自救?首先从升降级制度说起,既然这个制度已是如同虚设,能否试着把它废除?模仿澳大利亚A联赛,先建立一个拥有固定在8-10队的联盟,并在准入机制的基础上对退出的球队设立相应的惩罚(如禁止退出球队继续在香港足总旗下的联赛体系竞赛);同时引进季后赛制度,以防联赛竞争性下降。
除了联赛,“青训”一直都是香港足球老生常谈的话题,就在南华宣布退出港超后,近几年注资青训的太阳国际宣布将各梯队引荐到南华,对于旨在重建的后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可对于香港足球来说,这意味着又一家愿意投资青训的企业离开了。
场地问题是制约香港足球青训的一大因素之一,除了南华、杰志拥有自己的场地以外。大部分球队,哪怕像东方、飞马这样较为富裕者,都需要与社会人员“竞争”球场,职业球队尚且如此,更别提青训了。香港虽然若人多地少,但可供青少年训练的球场并不算匮乏,如何科学地分配这些球场的使用,是每年都按照“凤凰计划”从政府手中领取数千万拨款的香港足总需要认真思考的。
南华选择了自降重生,但他们退出背后所反映的一些香港足球乱象却年复一年地循环着,他们能够完成“自救”,完成属于自己的重生吗?
文/ @港澳台足球新闻
图片来自网络
官网、微信、微博:体育产业生态圈,聚合体育产业优质内容与人群的平台,欢迎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